祖祖辈辈做纸花,亲自试穿寿衣,毫无忌讳

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,人的一生中,最重要的事莫过于人的婚礼。而能够跟婚礼相提并论的大事也只有葬礼。葬礼,是活着的人对离世的亲朋好友最后的送别。

河北保定市有一个叫米北庄的村子,它被誉为“中国殡葬第一村”。

米北庄的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着殡葬用品,甚至往上数好几代人都做过殡葬行业。

村子里有一条一公里左右的长街,到了每个月开市的时候,路的两边都会摆上花圈、纸扎、纸花等殡葬用品,只留下中间一条窄窄的路供人们来通过。

每到这个时候,全国各地的殡葬用品批发商都会纷纷涌向这里。

那么,米北庄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村子?为什么它能将殡葬行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呢?

本期,就为大家揭秘“中国殡葬第一村”背后的秘密。

老一辈的留下的产业

米北庄村位于河北保定雄县,很多年前就被称为“中国殡葬第一村”。

究其缘由,大约就是因为村里有超过500家经营殡葬用品的店铺。

在这里,关于殡葬的用品那是数不胜数,从花圈、寿衣到纸扎小人、骨灰盒,都在他们经营的范畴之内。

每逢农历的三五八十这几个日子,米北庄村的这条街会就会热闹起来,做殡葬行业的商户们,会在自家店门口摆上店里的产品。因为在这样的日子里,全国各地的批发商和零售商都会聚集在这里,来来往往的车辆常常将路堵得水泄不通。

米北庄村的殡葬用品制作从清代开始就有了,最早的时候是从纸花开始做起的。发展到后来,米北庄村已经没人种地了,土地都承包给了外地人,全村人都做起了殡葬用品行业。

发展至今,米北庄村殡葬用品占据全国市场的百分之九十,从业人员达到两三万。

米北庄村的店几乎都可以称作几十年的老店,甚至有的可以说是百年老店。很多年轻人都是子承父业,在这里将传统手艺继续发扬光大。

比如当地的郭女士,她家里是做纸活生意的,郭女士婆婆年轻的时候就做纸花来补贴家用。

纸花是用五颜六色的纸张做出来的,制作前需要将纸张剪成各种各样的花瓣的形状,再用铁丝把它们给扎起来。

六七十年代的时候,郭女士的婆婆就跟村子里的人一起将做出来的纸花运出去卖,后来纸花的做法越来越多,用处也越来越广泛。

90年代的时候,郭女士的家里装上了电话。那个时候电话还没有普及,在一个村子里一般只有村委会才会有一个电话。

郭女士家里安装了电话后,纸花行业开始以电话订单的形式向外地展开,生意也变得不再繁琐。

也就是从这时起,米北庄村的殡葬行业开始向全国发展。

但至今为止,米北庄村还是保留着老传统,每月农历三五八十,街上还像以前一样的热闹。

因为是做这个行业的,米北庄村没有人会对殡葬用品产生忌讳。在这里,常常能够看着孩子们拿着五颜六色的纸花在街头奔跑,甚至店主们还会亲自上身试自己店里面的寿衣,看合不合身……

对于米北庄村的人来说,殡葬用品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产业,是他们每个家庭生活的希望。

2008年,21岁的冯先生从自己父亲手中接手了家里的殡葬产业。接手后,冯先生就在米北庄村那条殡葬用品一条街上,开了一家店铺。

开了店之后,冯先生一边维持着从父亲干这行开始,就经常合作的老顾客,一边向外不断扩展着生意,试图将生意变得更大。

在冯先生的努力下,他的殡葬事业成功地做了起来,还越做越大,如今已经是不少批发商的供应商了。

对于冯先生来说,殡葬产品是他的产业,在冯先生家里的三层楼上,到处都堆着纸质殡葬用品。当然,这些大部分都是半成品,到了零售商的手里都是需要组装的。

在冯先生的办公室内,也摆放着大量的殡葬用品,尤其是靠在办公室墙上的那个巨大的画圈,在办公室的映衬下,显得异常的醒目。

这个写着“一路走好”的花圈,甚至还将墙上写着“生意兴隆”的牌匾几乎遮去了一半。

冯先生办公室的花圈

除此之外,办公室内还摆放着纸质的“洗衣机”等殡葬用品。

并且在冯先生的家里面,也到处都有各种各样的丧葬用品,像“别墅,冰箱,电视机,洗衣机,洗碗机,房产证,手机”等物品那是应有尽有。

可见,米北庄村的人都不把殡葬用品当成一种忌讳,对他们来说,这是他们代代相传的产业,甚至有许多已经外出上学的年轻人,毕业之后都会选择回到家里,接手家里的殡葬用品生意。

但也有许多商户们都说,做殡葬行业久了,除了一些关系非常要好的朋友,其他朋友大多都断了联系,因为有些人会忌讳。

一种心灵上的寄托

每一年的清明节、中元节,是米北庄村的商户们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。

对他们来说,这些东西是人们对逝者的一种纪念,是希望逝者安好的一种心灵上的寄托。

所以在殡葬用品上,他们会格外的注意产品的质量,如花纹、产品的用料等等。

正如荣女士所说的,这些东西就像一件件工艺品一样,每次制作时都需要格外的用心。

荣女士原本是做服装生意的,偶然一次接触到寿衣生意后,荣女士就放弃了自己的服装生意,在米北庄村开了一家寿衣店。

每次寿衣做出来,荣女士都会先亲自试穿一下。之所以亲自试穿,一方面是因为要知道寿衣穿在身上是什么感觉,舒适度怎么样,版型好不好看。哪里制作得不好看是要再被送去修改的。

另一方面是因为找不到试穿的模特,荣女士只好亲自上身了。

寿衣在制作时,都会制作的相对宽松一些,因为人在去世之后身体会变得僵硬。如果不做得宽大一些,就不容易将寿衣给逝去的人穿上。

但制作时的宽松度也要有一定的限制,因为过于宽松的话,就会不利于美观,会变得不好看。只有摸准这个度了,制作出来的寿衣才会美观。

每次荣女士试穿寿衣的时候都会站着,躺着试一下寿衣哪里不合适,然后再送去修改一下。

对于她来说,接触寿衣行业久了,她觉得让一个人能够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,是一件很神圣很有成就感的事情。

每次听到人家说“寿衣买一般的就行,反正都要烧掉的,能穿就行”类似的话,荣女士都会感到有些许的气愤。她认为,正是因为这是一个人离开世界上的最后一件衣服,才应该更加重视,不能马虎。

荣女士讲述了一个令她印象非常深刻的故事,她曾经遇见过一位老人家,这位老人家跟女儿一起来选寿衣,选寿衣的时候,老人十分高兴,还亲自试穿了起来。

后来荣女士才知道,这位老人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在给自己挑选寿衣了,这已经是购买的第三套了,因为老人觉得之前买的瘦了,还过时了。

这位老人告诉了荣女士一个道理,寿衣是非常重要的,并不是说差不多就行,让逝去的人有尊严有体面地离开,是非常非常重要的。

随着社会的发展,殡葬行业也亟需改革,在以前,殡葬行业的利润可以说是非常高的,但现在信息时代的到来,殡葬行业也开始变得透明化。

尤其是许多城市开始推出丧葬新政策,进行丧葬改革,比如说哈尔滨已经发表了公告:禁止在丧事活动中摆放,焚烧冥币和纸人,纸马(牛)等扎糊的封建迷信丧葬用品。

米北庄村的人害怕哪一天,殡葬用品行业会被彻底禁止掉,那他们代代赖以生存的殡葬用品行业就会难以再传承下去。

尤其是近些年,实体店生意越来越难做,他们寻找出路的念头更加强了。

顺应时代开始改革

随着越来越多的政策的不断出台,米北庄村这条殡葬用品街将要被拆除的传言,开始在米北庄村传播了起来。

慢慢的,村里人为了能紧跟时代的潮流都开起了网店,到2012年,米北庄村已经有一百多家户商户在1688上面开起了网店。

此后,大量的批发者开始从网上批发,开网店给米北庄村人带来了不小的收益。

2012年,王女士和丈夫成婚后不久就开了一家淘宝店,因为开淘宝店的时间比较早,那个时候竞争压力比较小,很快王女士的淘宝店就达到了网上同类店铺中的佼佼者。

眼见着淘宝生意不错,王女士和丈夫又在1688上面开起了店铺,刚开始的时候生意确实很好,但慢慢的生意也变得难做了起来。一方面网上的竞争越来越大,价格不断压低,利润也在不停地降低。

但他们都不曾想着要换个行业,因为对他们来说,殡葬行业已经不简简单单是一种挣钱的行业,而是更是一种有意义的事,是他们父辈代代相传的产业。

除了卖货方式需要改革外,产品也急需改革。

2018年,冯先生的哥哥将电子花圈类新型丧葬用品带回了米北庄村。而早在2010年左右,冯先生的哥哥便尝试着做新型丧葬用品,但当时新型丧葬用品并不能融入市场。

随着时代的改革,为了顺应改革,冯先生的哥哥再次将电子花圈带了回来。这之后,电子花圈这种新型丧葬用品出现在了米北庄村的丧葬用品一条街上。

电子花圈与传统花圈制作不同的是,它是由不锈钢制成的架子,用绢花在上面装扮,在花圈中间有一个黑色的电子屏幕,屏幕上方有一个大大地“奠”字。

使用时给它通上电,屏幕上就能够出现滚动的悼念文字,这个“奠”字也会因为上面的小灯泡而亮起来。

显然,电子花圈不像传统花圈一样使用完就可以烧掉,一般电子花圈都是零售商购买,买回去供人们出租使用。随着电子花圈逐渐流行,电子花圈的样式也变得多了起来。

在倡导环保的时代,很显然,纸质花圈已经不再符合社会环保要求的需要了,所以它才会渐渐被社会所淘汰,而电子花圈的出现正是顺应了时代的需求。

电子花圈

就像米北庄村纷纷在网上开网店一样,这也是在适应社会的需求,只有不断地适应社会需求,不断改革,这些老一辈留下的遗产才能够不断传承下去。

无论这些丧葬用品怎样改革,它永远都寄托着人们对逝者的祝愿以及思念之情,就像买“别墅”、“车”等用品的人,就是希望逝去的人还是能够好好的,这是人们一种心灵上的寄托。

不管在哪个时代,改革都是必须的,在我们的生活中,大部分物品都是经过一代一代的改革,变成了使用更方便的物品,而这些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。

丧葬用品这类人们寄托哀思的用品,在未来也许会被淘汰,也许会走上另一个辉煌,但无论怎样,它们都见证着米北庄村一代又一代的人的成长,也曾带动数万人就业,创下高达数十亿的年产值,这些都是它们不可磨灭的功绩。

谁都不敢确定哪个行业能够一直存活下去,但现在米北庄村仍旧是“我国殡葬第一村”,它仍旧寄托着无数人对亲人的哀思!
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