话说武汉民俗中的“舅舅特权”

舅舅,又称舅父,母亲的兄或弟,这是广为人之的关系。

在我的老家黄陂,按照外甥辈的称呼,将母亲的兄弟,无论年龄比母亲大还是小,统称为“舅爷”“舅公”“舅父”“舅伯”或“娘舅”,口语喊“舅舅”。

舅舅是娘家人的座上宾,按照习俗,家中凡有大事,如婚丧、嫁娶、生子、满月,周岁、上梁、乔迁、家庭纠纷、公断家务等,六亲中必请舅舅到场。

舅舅是最重要的当事人,举足轻重,甚至还充当着“裁判员”“审判员”一类的角色,一言九鼎,一锤定音。民间有“天上雷公,地上舅公”“天上老鹰大,地上舅公大”等诸多说法,其地位和权威可见一斑。

儿时不懂,也曾问过母亲,舅舅为何这么重要?母亲答曰:“爷亲有叔,娘亲有舅”“姑舅亲,辈辈亲,打断骨头连着筋。”再追问“娘亲有舅”何意?母亲说:“要孝敬母亲就要先孝敬舅舅”,并用了很多习俗中有关舅舅的“老规矩”“特权”“地位”等来解释。

舅舅的“特权”从外甥来到人世就开始体现,外甥出生时要向舅舅家送“红鸡蛋”,以此报喜。

如果是男孩,要送6个或8个,必须双数,染红后还要在鸡蛋的一头用墨点一个黑点,表示“大喜”;如果是女孩,鸡蛋只染红色,不点黑点。数量是5个或7个,必须是单数,表示“小喜”。外甥“满月”时要由舅舅主持宴席,舅舅要坐在“最好”的席位上。

舅舅的“特权”也体现在酒席上。如在外甥的婚宴上,以舅舅为尊,舅舅不到场不能开席。舅舅的座位要安排在首席,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第一桌第一席或“大桌”“上桌”的“头位”。若舅舅有多名,则依年纪大小排次。

当然,若外祖父、外祖母在世且一同出席时,舅舅们会自觉按照“老规矩”坐到自己应坐的位置上。鸣炮炸鞭开席时,要待舅舅举箸,其他人才能动筷。因为舅舅有了这样一种独特的尊荣,舅舅在酒席上往往喝得满面红光,流光溢彩,特别高兴。

我结婚时,因一时疏忽,我舅舅的三叔没有坐上好席位,大发脾气要掀桌子,吵吵嚷嚷要回家,原来他是代表我上海的舅舅来参加婚礼的。我妈妈连忙给三叔赔不是,向娘家人说尽好话,一场“风波”才平息下来。

舅舅的“特权”还体现在家庭重要事务的处理上。俗话说“清官难断家务事”,但舅舅在处理家务事中却得心应手。过去,家庭兄弟普遍较多,各自成年后要分家,通常由舅舅主持分家仪式。

仪式上,舅舅通常会板着脸,拍桌子、踢凳子当着众人把外甥一顿臭骂,给他戴上“不团结、不和睦、不孝顺”等帽子,外甥只能洗耳恭听,然后分家仪式才能继续下去。在分家仪式中,有些外甥蛮不讲理,往往会被舅舅“武力”教训,如若还手,则是“以下犯上”“太岁头上动土”。

比起出生、结婚和分家,舅舅在丧礼上扮演的角色更为显赫。母亲去世后,外甥必须先向舅舅报丧,请舅舅参加丧礼。舅舅家通常会派出一干人马前来悼念,外甥必须嚎啕大哭跪地迎接,丧礼结束后还要跪送。

舅舅通常会就丧礼的某些细节为难外甥,也会指责外甥不孝顺,而外甥只能唯唯诺诺听命,不得顶撞。如果平时婆媳关系不和、家庭不睦,请舅舅时,舅舅可能不予理睬,丧事也就无法进行,如果外甥敢擅自办丧事,后果不堪设想。

沧海桑田,世事变迁。变化的是有关舅舅的“老规矩”“特权”“地位”在逐步淡化,不变的是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华夏大地不断发扬光大。